周迎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教学及医疗实践30余年,现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南方医院增城分院中医科主任、南方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预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委员,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以及中医内科学医、教、研工作30年,长期在南方医院中医科及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临床一线工作。擅长心血管疾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工作。参加制定眩晕病(高血压病)诊疗指南、方案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等标准规范。对心衰病、胸痹心痛病、眩晕病和心悸病等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6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科技部博导课题、省自然基金等10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代表论文为:《Buyang Huanwu Decoction promotes angiogene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rough suppression of PTEN and activation of the PI3K/Akt signalling pathway》、《Calycosin reduces myocardial fibrosis and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i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mice by suppressing TGFBR1 signaling pathways》等。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基于“气归精—精化气—气生形”探究补阳还五汤调控 CXCR4信号通路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在介导心梗后血管新生改善心室重构中的作用;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基于HSP90/NLRP3-TGF-β正反馈回路探讨补阳还五汤防治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省企联合基金面上项目,补阳还五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心衰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基于PI3K/Akt-NPY正反馈回路探讨补阳还五汤促心梗后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补阳还五汤促心梗后血管新生中PI3K/Akt- NPY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基于TGFBR1探索补阳还五汤防治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及物质基础;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多组学联合分析及虚拟筛选的中医复方研究新方法探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心梗后心室重构中5-LOX/CysLT2R途径的作用及补阳还五汤调控;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心梗后心室重构中5-LOX/C ysLT2R途径的作用及补阳还五汤调控;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心梗后心室重构远期预后中多胺源性醛负荷的作用及补阳还五汤的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多胺源性醛负荷在心梗后心室重构远期预后中的作用及补阳还五汤的调控;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靶向沉默LOX-1 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在心梗后心室重构中的初步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心梗后心室重构中LOX-1信号传导通路及开心胶囊的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诺瓦克洋病毒和轮状病毒受体共用性与榴叶的干预机制研究。
获得专利:
1.用于治疗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CN105853550A)2016年;
2.人参皂苷Rb1在制备新型谷胱甘肽还原酶激动剂上的应用(CN106038579A) 2016年。
获奖成果:
1. 番石榴叶及其复方制剂的系列研究治疗病毒性腹泻的研究 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
2. 补阳还五汤促心肌微血管新生的研究 市科技成果 2015;
3. 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第2版) 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 2015。
荣誉称号:
1. 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 201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优秀临床人才 2016;
3.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2016度先进会员 2016;
4. 南方医科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 2016;
5. 南方医科大学我心中好导师 2016;
6. 广东省名中医(第四批)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