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梅
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省杰青,南方医院杰出青年人才。
专业特长: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治与康复。
学术任职: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高血压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基础与临床研究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心肺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
发表论文:在Circulation、Adv Mater杂志发表SCI论文45篇,IF总计420.8分,总引用1400余次。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26篇,IF总计178.9分,其中IF>10论文6篇,获杂志封面推荐论文2篇,编辑述评1篇。
主持基金:主持国自然3项,省杰青1项,省自然及省科技等省级项目3项,南方医院杰青人才2项(A类1项),中国博士后项目2项,南方医院临床研究项目及其他临床研究项目3项,教育课题1项,经费共计400余万元。
获得奖励: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多次受邀参加ACC会议并作口头摘要汇报,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1)围绕“心梗后再生修复”开展了系列研究:
①通过比较哺乳动物心脏从再生状态(新生儿期)向非再生状态(成年期)转变的全转录组学变化,首次报道了人源lncRNA ECRAR和CRRL可以参与调控心肌增殖,机制上证明ECRAR主要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介导心肌再生,而CRRL主要通过miR-199a-3p介导心肌再生。这两项研究为应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寻找促心肌再生新靶点提供了借鉴思路,并为临床防治心梗后心力衰竭提供了潜在基因靶向治疗策略。该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Molecular Therapy(1区, IF 12.4)以及J Mol Cell Cardiol(2区,IF 5)上,且获得J Mol Cell Cardiol杂志封面推荐。
②目前大部分心肌再生策略促使心肌细胞发生多核化而并未出现真正的胞质分裂,为解决“如何诱导心肌细胞发生有效胞质分裂”这一心肌再生领域重大难题,团队证明长链非编码RNA Snhg1可与转录因子c-Myc形成正反馈环路持续激活PI3K/Akt通路,进而有效诱导心肌细胞胞质分裂以实现心肌再生改善心梗后心功能,该成果发表于Theranostics杂志(中科院小类1区, IF 12.4)。
③发现乳酸脱氢酶LDHA可通过抑制Txnrd1蛋白的琥珀酰化依赖性泛素化减轻ROS促进心肌再生,揭示了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在内源性心肌再生领域运用的新靶点,该成果发表于Redox Biology(中科院小类1区, IF 11.4)。
④发现去苏木化酶家族(SENP家族)SENP2可通过增加Akt苏木化修饰促进Akt磷酸化,进而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心肌再生,提示调控蛋白质苏木化-磷酸化修饰间对话是一种有效的促心肌再生策略,该成果发表于Clinical Science杂志(IF 6.1)并获得杂志封面推荐。
⑤所在课题组具备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和分析能力,前期综合利用RNA-seq、CHIP-seq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下调超级增强子相关的环状RNA circNifx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该成果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于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中科院小类1区, IF 37.8),并入选“十三五”期间中国十大心血管病基础研究。
⑥团队通过模拟“缺血预适应微环境”,显著增强心肌的内源性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前景。鉴定出Stc1蛋白为缺血预适应微环境中关键的活性因子,Stc1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对心脏发挥双重保护作用。目前已有人源重组Stc1蛋白,重组Stc1蛋白亦可作为SHPC的替代品进行临床转化。这项研究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IF14.1,2025.独立通讯)
⑦团队发现RBPHnrnpa1是心肌细胞去分化和细胞周期活动的一个关键转录后调节因子;发现Mettl3是促进还是抑制心肌再生取决于Mettl3-S 与Mettl3-L比率,解决了“Mettl3 在心肌再生领域中的争议问题;Hnrnpa1是决定Mettl3 心脏再生作用的关键“剪刀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这项研究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IF14.1,2025.独立通讯)
(2)围绕“微泡负载系统和工程化融合外泌体靶向治疗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
①使用超声靶向填充全氟丙烷的脂膜微泡破坏技术促进延迟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细胞,改善心肌梗死后局部微环境,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和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心梗后心肌修复,该研究进展拓宽了超声微泡负载系统在心梗后修复中的研究思路,为超声微泡负载系统技术实现临床转化提供了潜在的研究策略,该成果发表于Clinical Science(IF 6.1)。
②为了解决传统肿瘤治疗方法和其他新型纳米材料运输药物系统靶向性差、副作用大和操作复杂等问题,申请人设计了具有合适大小的新型、生物相容的N-棕榈酰基聚合物壳聚糖纳米微泡,在超声照射下,该微泡通过细胞内爆炸,在体外和体内选择性杀伤叶酸受体阳性肿瘤细胞,相较于以往的纳米材料运输系统在一定程度提高靶向的特异性和肿瘤细胞杀伤效应。该研究成果拓宽了超声微泡靶向负载系统对肿瘤细胞治疗的研究思路。该成果发表于Biomaterials(IF 14)。
(3)长期围绕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监测开展临床研究:
近期通过对中国退伍军人收缩压的长期TTR进行队列研究,发现老年人CV事件的风险降低与平均血压无关,表明收缩压TTR可能成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未来CV健康的可改变危险因素。该成果发表于Eur J Prev Cardiol(IF 8.3);团队近期还对75岁及以上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大量人群降低血脂后的增量益处进行研究,结果发表在Mayo Clin Proc.(IF 8.9);通过对累积残余胆固醇预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结局的分析,表明长期累积RC与ASCVD老年受试者的MACE事件独立相关,该成果发表在Eur J Prev Cardiol(IF 8.3)。前期分析了β阻滞剂及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对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患者临床获益和预后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medicine(IF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