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更新日期:2025年1月14日
姓 名 冯晓黎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导师层次 硕士导师
技术职称 副研究员 导师类型 学术型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行政职务 主治医师 Email dentistfxl226@163.com
工作单位 口腔医学院 邮政编码 510280
个人简介
冯晓黎,35岁,主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粤港澳大湾区口腔联盟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口腔疾病防治》青年编委。2019年6月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7月加入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后工作站,2021年7月入职口腔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本人目前担任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兼职辅导员,已指导本科生开展多项口腔健康科普工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工作,并荣获校级一等奖等多次奖励。
 
本人主攻新型医用纳米材料的研发、应用及其生物学性能研究。目前共发表SCI收录文章46篇。其中,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包含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文章19篇,包括中科院小类1区6篇,2区8篇。此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I收录文章1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曾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及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专项项目等。参编Elsevier出版社专著“Nanotechnologies in Dentistry”,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1项已经转化。相关研究工作曾获得广东医学科技奖(2019)、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学技术奖创新奖(2017)及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曾参加2020年及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国际学术前沿论坛,汇报相关研究并获得最具风采奖及最具潜力奖。
 
临床方向:"冠根一体化"治疗,显微根管治疗及显微根尖手术,美学树脂、嵌体及贴面修复,牙外伤系列治疗等。
研究领域

新型医用纳米材料的研发及生物学性能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纳米级氧化锌经口腔暴露对孕期大鼠及子鼠神经系统发育和成年后学习记忆行为的探讨;

2)纳米级氧化石墨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毒理学)效应及分子调控机制;

3)纳米材料调控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生物互作及分子机制研究;

4)纳米靶向载药系统负载多功能小分子增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分子机制研究;

个人成果

学术任职:

1. 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  委员

2. 粤港澳大湾区口腔联盟委员会 第二届委员

3. 南方医科大学德风书院 学业导师  指导项目包括:

    2023年南方医科大学第二届健康科普大赛 口腔健康科普(海报) 一等奖

             2023年南方医科大学第二届健康科普大赛 口腔健康科普(海报) 三等奖

     2021年南方医科大学第一届健康科普大赛 口腔健康科普(推文) 优秀奖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省级及校级项目

主持课题:

1. 广东省教育厅课题(特色创新类项目). 课题编号: 2024KTSCX071. 起止时间: 2024.10-2026.10.

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提升项目). 课题编号: 2024A1515030269. 起止时间: 2024.01-2026.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课题编号:82001298.  起止时间: 2021.01-2023.12.

4.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 课题编号:2019M662986. 起止时间: 2020.01-2021.12

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课题编号: 2019A1515110635. 起止时间: 2020.01-2022.12.

6.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 课题编号: A2020131. 起止时间: 2020.07-2022.06.

出版专著:

Chapter 20: Neuro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Emerging Nanotechnologies in Dentistry. Elsevier Inc. 2018, 421-444.) 

代表专利:

1. 一种光热化学动力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申请号: 202210515929.2

2. 氧化石墨烯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授权日: 2021-02-19. 专利号: 202010259380.6. 

代表文章

1.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nanomaterials: A focus on mitochondrial health. Biomed Pharmacother. 2024 Sep 23;180:117484

2. Mitochondria-associated ER stress evokes immunogenic cell death through the ROS-PERK-eIF2α pathway under PTT/CDT combined therapy. Acta Biomater. 2023 Feb 14: S1742-7061(23)00081-8. 

        3. Graphene oxide disrupted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 through inducing intracellular redox deviation and autophagy-
        lysosomal network dysfunction in SH-SY5Y cells. J Hazard Mater, 2021, 416: 126158.

4. Nanomaterial-mediated autophagy: coexisting hazard and health benefits in biomedicine. Part Fibre Toxicol, 2020, 17(1): 53. 

5. Toxicology data of graphene-family nanomaterials: an update. Arch Toxicol, 2020, 94(6): 1915-1939.

6. Graphene oxide (GO)-based nanosheets with combined chemo/photothermal/photodynamic therapy to overcome gastric cancer (GC) paclitaxel resistance by reducing mitochondria-derived adenosine-triphosphate (ATP). J Nanobiotechnol, 2021, 19(1): 146. 

7. Vitamin-B12-conjugated PLGA-PEG nanoparticles incorporating miR-532-3p induce mitochondrial damage by targeting apoptosis repressor with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ARC) on CD320-overexpressed gastric cancer.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21, 120: 111722.

8. Graphene oxide induces p62/SQSTM-dependent apoptosis through the impairment of autophagic flux and lysosomal dysfunction in PC12 cells. Acta Biomater, 2018, 81: 278-292. 

9. Prenatal exposure to nanosized zinc oxide in rats: neurotoxicity and postnatal impaired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Nanomedicine (Lond), 2017, 12(7): 777-795. 

10. Application of dental nanomaterials: potential toxicity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t J Nanomed, 2015, 10: 3547-3565.

11.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xicity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 Int J Nanomed, 2015, 10: 4321-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