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强,现任广东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2008年获南方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2010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担任访问学者,在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完成博士后工作。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评审专家、Advanced science、Cancer Letters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审稿专家,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阅人。
具备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将3D重建及打印技术应用在泌尿外科微创手术领域,对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手术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在前列腺癌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发表的研究论文获评为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泌尿外科领域年度两篇“最佳基础研究论文”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科技计划项目6项;江西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江西省学科带头人计划1项,广东省人民医院引进学科带头人启动项目1项,在研经费4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 Oncogen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Biochem Pharmacol,Purinergic signalling,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Cancer Gene Therapy,Epigenetic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总影响因子60余分。拥有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具备扎实的外科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能熟练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平台完成各类泌尿系肿瘤手术,涵盖膀胱癌根治、前列腺癌根治、肾癌根治、输尿管癌根治、肾部分切、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等泌尿外科所有肿瘤类型,年机器人手术量超过150台。年门诊量4000余人次,年完成复杂泌尿系肿瘤手术超过200台,包括腹腔镜下肾癌合并腔静脉癌栓手术;连续7年在广东省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并先后应邀到广西、湖南、江西、新疆及广东等地开展腹腔镜下泌尿系肿瘤的手术会诊或演示。曾获第四届羊城好医生,第二届胡润中国好医生。
先后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南方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南方医院先进个人等奖励。共培养2016-2021五届硕士毕业生,其中单雄威、吕世栋、胡正飞、王宏毅、张文强等多名研究生获评“南方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欧哲文荣获“南方医院优秀共产党员”。
现任现任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泌尿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男科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男科学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机器人学组委员。
1.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KMT2D介导前列腺癌进展的作用和机制研究。通过对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病例样本的靶向基因测序,筛选发现高频突变基因KMT2D,首次在前列腺癌中证实KMT2D为关键致病基因,能够通过催化形成H3K4me1,促进LIFR和KLF4基因转录,激活PI3K/Akt和EMT通路,促进肿瘤生长和增殖;同时发现KMT2D对维持细胞自身正常抗氧化应激活性十分关键,抑制KMT2D能够影响FOXO3与目标基因结合,介导氧化DNA损伤,促进细胞凋亡,因而是前列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ncogene、Epigenetics和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2. AR核分布与CRPC进展相关性研究。细胞核内富集、高敏感性和高稳定是CRPC中AR的三个特征。研究发现在配体依赖核转位之外,存在配体非依赖核转位,正常细胞中,转位入核的AR会被同时入核的E3泛素连接酶识别并泛素化,后被蛋白酶体降解,然而CRPC中,AR稳定性升高,入核后的AR会滞留在细胞核中,进而导致AR由“质分布”向“核分布”的改变。研究提出AR稳定性-分布之间的密切关联,并突出AR降解剂在CRPC治疗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3. 前列腺癌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开发。MRI超声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关键步骤,然而由于需要依赖专门的超声仪器,费用高昂,因而无法在临床广泛推广,或仅能做到认知水平的融合穿刺,存在较高的漏检率。与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合作,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软件方案进行MRI图像和超声图像的实时融合,建立前列腺癌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以降低MRI超声融合穿刺的临床应用门槛。
4.3D重建技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医学3D打印精准制造系统的研发。3D重建技术指导腹腔镜下保留肾脏单位手术。 相较于传统2D影像,3D图像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反应目标区域各组织间的空间毗邻,有助于缩短外科医生阅片的学习曲线,提高医患沟通效率。我们研究团队针对泌尿系器官特点和临床需求,与影像科合作,优化双肾CT扫描参数,分辨率可达五级肾静脉系统,明确肿瘤与血管、集合系统毗邻关系。自主研发”Uromedix-3D”数字3D重建软件,通过图像识别结合薄层CT图像,可重建出高质量的3D图像,可从多角度、多层面进一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目前,已应用该技术在本科室肾癌手术中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利用3D技术,结合相关病例CT等数据,实现术中结石精确定位,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制定经皮肾镜术中肾脏穿刺导板,提高肾结石手术穿刺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缩短外科医生学习曲线,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风险,进一步扩大3D重建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同时与广东工业大学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合作,后续拟进行在线云服务平台的开发,术中实时导航设备研发等工作,进一步扩大3D重建及打印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